《铡判官》何以流传至今?

《铡判官》何以流传至今? [原文来自:www.ii77.com]

清末老银盘 (藏家旧巷供图)

[原创文章:www.ii77.com]



《铡判官》何以流传至今


金昱杉


清末民初的上海,有着远东第一大都会和东方夜巴黎的称号,为了建立及规范上海滩银楼业行业信誉,上海凤祥、杨庆和、裘天宝等九家设立于清代的信誉较好的银楼,联合成立上海最早的银楼同业公会,奠定了中国银楼业的服务基础与规章制度。


一件清末杨庆和银楼久记打造的老银盘上,两个人物乃是一官一从:左首人物面戴髯口,知是戏曲人物,其头戴圆顶直角的幞头,是古代官员服制中宋代文官常服;右边人物垫肩扎判(扎判通常用于戏曲舞台上神怪及武将),手中有链,腰间配刀,知为鬼怪一类的角色。这组人物结合起来,推测为讲述宋代公案戏的剧目《探阴山》。


《探阴山》是《铡判官》中的一折。《铡判官》是京剧铜锤花脸的唱功戏,取材自《三侠五义》,故事讲述柳金蝉被李保杀害,李保诬陷与柳金蝉情投意合的书生颜查散,知县江万里处决颜查散,颜家告状于包拯。包拯下阴曹铡判官,查明此案。


此件《铡判官》银盘为传统的葵口状,该形制曾流行于宋代,包公与判官采用银胎珐琅彩绘制,品位颇为独特。杨庆和银楼在晚清民初时期,驰名全国,所出必属精品。在清末,虽然不乏上流人士喜爱《铡判官》这出戏,然而这样一出哀切之戏,被刻绘于日常所用银盘之上,又令人感到意外。


京剧在这一时期也有了班制,出现了不同的流派。《铡判官》确实曾因其故事与阴间相连,被认为内容上有迷信或不祥之意。京剧史论学者刘连群在其文《吉祥戏与〈铡判官〉》中直言,“直到本世纪初,仍有戏曲界资深的权威人士,以所谓的‘鬼戏’为由,反对青年演员持此剧参赛,致使选手不得不临时改戏,影响了现场发挥”。然而,此件日用的银盘却佐证了在清末民初,当时的人不避讳此戏的内容。事实上,这出戏还有另一个名字《普天同庆》,据刘连群考证,此名为慈禧所起,剧中内容发生在正月十五,此戏在当时是应节之戏,久演不衰。一方面是戏的观赏性强,另一方面,包拯惩恶扬善的形象深入人心,节庆之日观赏此戏更为过瘾。


一出戏受人喜爱乃至有达官贵人专门定制银盘,置于家中赏玩使用,凭的是戏的质量。但戏曲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铡判官》一剧的逐步完善包含着几代人的努力,是传承与创新的模板。


《铡判官》晚清时是京剧名家金秀山的代表剧目,金秀山曾为“内廷供奉”,其子金少山继承父业,创立“金派”花脸。刘寿峰学金秀山的《探阴山》,上海百代唱片在民国时期还曾为其灌制唱片传世。而如今,舞台上几十年已不见金派《铡判官》。与此相比,裘派《铡判官》虽然历经坎坷,但是依然在舞台上历久弥新。裘盛戎的父亲裘桂仙与金秀山同师何桂山,裘桂仙亦曾为“内廷供奉”,裘盛戎继承父业,创立了“裘派”花脸,《铡判官》正是裘盛戎的拿手剧目。从现存的老戏单来看,北京京剧团上世纪50年代仍有演出《铡判官》。而60年代因“宣扬迷信”而被禁,绝迹舞台。1971年裘盛戎去世时,将自己的戏衣传给自己的弟子方荣翔。方荣翔1981年整理出版了《裘盛戎唱腔选集》,并逐步复排裘派剧目,此时《铡判官》仍作为禁戏,无人敢碰。


1985年,刚做完心脏手术的方荣翔给领导写信恳请恢复这出戏,得到许可后,在床上养病的方荣翔开始着手整理,将裘先生演出的录音记录在一张张小卡片上。1987年,在舞台上消失二十余年的《铡判官》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公演,开票当日凌晨就有人在排队买票。1989年,方荣翔去世后,孟广禄在方荣翔的照片前唱的是《探阴山》,可叹《铡判官》全本无人再演。直到2006年,孟广禄在长安大戏院演出《铡判官》,演出后长达五分钟的返场叫好,此戏再兴。方荣翔的孙子方旭,师从孟广禄,今年6月方旭在长安大戏院举办个人专场演出《铡判官》,上座率达九成以上。子承父业、徒承师业,《铡判官》方得传承,与西方铁打的老师流水的学生不同,中国戏曲传承讲究师徒间口传心授,师徒之情最重要的就是“人走,茶不凉”。


《铡判官》何以流传至今?方旭(饰包公)演出《铡判官》剧照


剧情方面,裘盛戎时期戏中柳金蝉的父母嫌贫爱富,不允许柳金蝉和颜查散来往。而方荣翔删除了这段内容,增加了柳金蝉和颜查散金凤钗定情,既表明柳、颜的关系,又为后面颜查散被污蔑埋下伏笔。包公下阴间时,换场不拉幕,全场灭灯闭光,其额上的月牙亦有阴、阳,让观众更有身临其境之感。孟广禄请裘门弟子刘戎汾本着“移步不换形”的原则进行编排,让柳金蝉不再是一味懦弱忍屈,而是有了反抗。


方旭的《铡判官》由花脸名角、年逾古稀的李月山先生担任导演,去掉不必要的场次,使整体节奏更加紧凑。在唱腔上,方荣翔创造性地添加老旦(颜母)与小生(颜查散)的对唱,从“二六板”过渡到“流水板”,引出包公出场,包公见柳金蝉一整段的“反二黄”,凸显包公执着正义、秉公办案的形象,感人肺腑。孟广禄在《探阴山》唱段的..之后,再加上了一大段包拯与柳金蝉的“反二黄”对唱,见五殿阎王铡判官时增加一段“西皮剁板”,铿锵酣畅。所有的改动,没有一点违背了戏曲的虚拟性和程式性规律,而且是在唱腔上下功夫。如方荣翔改戏时增加的老旦与小生的对唱,由于老旦与小生的音域不同,从以往的演出剧目中完全没有可借鉴的,但是从剧情发展看,颜查散遭遇糊涂官后,用对唱穿针引线而到状呈包公,此段加入得又合情合理。《探阴山》中,方荣翔将“二黄”改为“反二黄”,“反二黄”为老生常用,相比“二黄”降低调门、扩展音区、更加悲怆。孟广禄则更进一步,用“反二黄”和“西皮剁板”将包公怒气难忍、悲愤难平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一次修改观众都是认可的,这样的传承与创新,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除剧目的完善一脉相承,裘派还有个“不回戏”的习惯,也传承下来。此事说来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上世纪50年代,裘盛戎一次演出《牧虎关》,当天他嗓音突然发不出声音来,当时裘盛戎从做工上下功夫,“过关”一折竟得了几次好,戏罢他谢幕时对观众说:“真对不住大家了,没演好。”裘盛戎的这个习惯,在裘派传人身上也发扬光大。方荣翔1988年到香港演出,心脏病突发,倒在后台,却说:“不准回戏,继续演出”,并立下保证书:“倘有不幸出现问题,责任完全自负!”此事震惊香港,多家港媒报道以“不倒的包龙图”做标题。孟广禄几十年的演出不管任何原因,也从未回过戏。他教导徒弟方旭:“唱花脸,唱的不是戏,是血。”方旭亦曾带病完成自己的专场。


京剧剧目曾有“唐三千,宋八百”之言,但传承至今仅有百出。从裘盛戎、方荣翔到孟广禄、方旭,传承的是剧目,是“戏比天大”的精神。



《铡判官》何以流传至今?



长按..关注中国艺术报




自媒体 微信号:ii77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爱八卦,爱爆料。

小编推荐

  1. 1 宫中的那些衣服,终于弄清了!

    龙袍 ,皇帝的朝服,上面绣著龙形图案。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帝王的礼服。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 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此外,龙袍还泛指古

  2. 2 假如世界辜负了你,你还怎么做君子?

    “怒不作乱而以从师,可谓君子矣。” ——《左传·文公二年》 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饱受挫折、走投无路,而是在不经意间,变成了自己曾经鄙视的那类人。 怒火中烧,这两个晋国

  3. 3 康有为移植过猴子睾丸吗? | 问答

    问:康有为真的移植过猴子睾丸吗? 文 | 谌旭彬 《短史记》2013年曾有过一篇文章,略谈过此事本末。原文照录于下: 康有为于1927年3月在青岛去世。因其死状七窍流血,故死因亦众

  4. 4 李白:一杯二锅头,呛得眼泪流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淘历史」 01 公元742年,唐玄宗正在大明宫内,接见番邦使者。 使者递上国书,翰林学士打开一看,满纸异域文字,全特么不认识:%i@co~q$n?#y%*…… 换个人看,亦

  5. 5 “民国四少”如果放现在,肯定天天上热搜霸占头条

    汪小菲、王烁、王珂、汪雨,当年的京城四少早已今非昔比,退隐江湖。紧随其后的王思聪、潘瑞、张量等 90 后富二代,继续书写“京城四少”的传奇。可是,你知道“京城四少”最

  6. 6 独家整理:2018年湖北七校在全国1卷和自主命题省份的投档线情况对比

    湖北七校在全国1卷省份和自主命题省份高招投档线。

  7. 7 为什么符合所有条件 ,却不能报考2018下笔试 !

    还要准备这些

  8. 8 毛主席与《回民地区守则》和延安清真寺

    讲述穆斯林故事,发现伊斯兰文明。 欢迎关注我们 ! 1935年9月17日,长征路上的红四团攻下天险腊子口,又乘胜追击约50公里,把岷县大草滩和麻子川乡镇等地的国民党军鲁大昌部彻

  9. 9 美国,吐出来!那些你发的战争财

    我们知道,美国之所以能发展成今天的超级大国,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中,趁火打劫,发了战争财。 我们来看看,美国打败日本后,发了多大的战争财。(欧洲的再说) 从珍珠港开始

  10. 10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超全总结! 古代/近代/现代史, 一文搞定

    模块一、中国古代文明: 政治、经济、文化尽显文明古国风采; 专制、抑商、海禁导致近代迟滞 单元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 -先秦、 秦汉时期 阶段特征 先秦(远古~公

本文内容来自网友供稿,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反馈核实

Copyright 2024.爱妻自媒体,让大家了解更多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