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访谈 | 在信息过剩的时代,他教你如何学习

深港·访谈 | 在信息过剩的时代,他教你如何学习

《深港书评》 [原文来自:www.ii77.com]

深度访谈

[原创文章:www.ii77.com]

深港·访谈 | 在信息过剩的时代,他教你如何学习

方柏林


教育学者,文学译者,专栏作家,现任美国高校Abilene Christian Unveristy课程设计总监,居住在德克萨斯州。


一眨眼,今年的暑假已过大半,但孩子和家长仍在积极“助跑”,寻求学习的方法,希望在大量信息与资讯快速迭代的时代,先人一步。


本期我们对话的,正是在美国工作与生活多年的课程设计师、文学译者方柏林,他立足于当下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希望能给读者们,提供认知学习的新角度和新方法。


好的学习来自好奇心

在美国工作与生活多年的课程设计师方柏林提出,如今教学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人们面对的往往不是“吃饱穿暖”而是“知识过剩”的问题,学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选择。


方柏林的思考从当下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出发。在他看来,当个人选择空间和能动性越来越大后,我们随波逐流的原因是常常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内在驱动力,属于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才是拉着我们不断前进的引擎。


对比中美教育,方柏林肯定中国教育贡献给世界的“延迟满足”,即强调吃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吃苦有余,则也要激发学习的动力。相比而言,美式教育更强调这种学习的“激励”。


在方柏林看来,好的学习,来自于学习者旺盛的好奇心、不断清晰的目标、知识技能应用中得到的反馈,也来自教育者对教育过程的人性化设计,以及对学习者适时的鼓励与有效反馈。所以,他认为,如此才能产生学习的“快乐”,而“快乐”是最重要的。


《论语》第一篇《学而》强调温故而知新的“说”,而孟子也重视获得学习的乐趣,“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自得之也。”是的,学习的快乐,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总是被我们忽略。正如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装满篮子,而是点燃火焰。


方柏林指出,当今教育的沉疴,是只顾知识灌输,忽略心灵健康。在教育上我们缺乏一套基于现代心理学的话语体系,去重新发现激励学生的策略,而积极心理学的暗示在其中则可发挥效用。


“态度和思维习惯其实都是可变的因素,不是无法撼动的死铁板。”在方柏林看来,内在激励、目标感、归属感,都可以塑造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的养成,这和很多习惯一样,也需要不断练习、持续长进。


深港·访谈 | 在信息过剩的时代,他教你如何学习

《过剩时代的学习》

方柏林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2月


深港·访谈 | 在信息过剩的时代,他教你如何学习


方柏林


作为一名“课程设计师”(Instructional Designer),方柏林的职业常常让人感觉到陌生。学英美文学出身的他同时也是一名文学译者,翻译过《布鲁克林有棵树》《喧哗与骚动》等文学经典。方柏林笑称,这二者不仅只是“白天工作”与“晚上爱好”的关系。某种程度上,帮助内容专家、教师更好地实施教学的课程设计师也是“将一种模式的教学‘翻译’成另一种模式的教学”。帮助老师,说到底就是帮助学生学习。


谈“课程设计师”

帮助学生优化学习课程


Q

您的职业是“课程设计师”,这个职业其实对于我们来说有些陌生。您是学英美文学出身的,为什么却转行从事这个职业?

方柏林

其实有不少学习英美文学的人离开了这个领域,把文学作为一种爱好,我就是其中之一。我后来在国内一家外企做管理..,主要责任是课程设计与开发,但是并没有学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就想到美国来充电一下,没想到就此转行,成为课程设计师。


不把文学当正业,也有它不好的地方: 由于将事业和爱好过于分离,在爱好里所做的一切,就都不能算“成果”,无助于我事业上的发展,这很遗憾。好处是论文写作、职称这些方面的困扰少一些,反而能爱得更纯粹。我平日自己在看书,没有任何诉求,纯粹为了自己的喜悦。


Q

国内目前有“课程设计师”这个职业吗?

方柏林

这个职业英文叫instructional designer, 主要责任是与内容专家(subject matter experts)合作,通常的定义包括让学习更有效率(efficient)、更有效果(effective)、更有魅力(appealiing)。


appealing可以理解为更赏心悦目,这个可以联系到技术使用中的用户界面是否友好,学生是否得到了恰当的激励等等。这三个字每一个展开,都有很大学问。


这个职业在国内并不多见,相关专业也被放在计算机科学下面,到了高校,通常成为电教中心工作人员,偏重信息技术。估计我回国也找不到工作(笑)。


Q

那这个职业于当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体现在哪呢?

方柏林

这个职业在当下非常必要:首先,由于上级要求、舆论压力和社会呼吁,越来越多的高校,工作重点在向“教学”上转移,老师不再只是追求发文章。可是教学如何改进?


很多老师是所在领域 ——医学、物理学、文学、哲学—— 方面的专家,但不一定都知道教学怎样优化,教学高手也不一定是技术达人。而今技术应用越来越普遍,技术整合进教学的过程中纯粹依靠老师,缺乏统筹安排,缺乏系统设计,缺乏质量控制,结果会参差不齐,而且老师会非常累。需要有专业人士指点、..、帮助他们。


还有,如今确实教学资源丰盛,老师的角色也在慢慢转变,教学不再是三尺讲台三寸不烂之舌的事情了,教学设计能和教学者结成合作关系,共同帮助学生优化学习的过程。


谈“大教育”

将阅历转化为学习的来源


Q

您在书中提出了“大教育”的概念,它对于当下有何价值?

方柏林

它的最大的价值,是把我们的阅历和经历,全转化为学习的来源。学习不应该只限于“正规教育”的课堂、课本和课程。在知识过剩的时代,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是千变万化的,充满不确定性,除了少数行业外,大部分职业都要求我们持续学习,持续成长。上了大学,只是起步,而非终点,这已经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的现实了。


Q

如此说来,“大教育”应该是什么都得吸收了?

方柏林

恰恰相反。有段时间我在家里整理东西,痴迷于“断舍离”,借了一本相关的书籍来看。结果我发现,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上,需要“断舍离”的地方更多。


老师如果将有用无用的材料一一呈现,学生的认知负荷过重,或是感觉被淹没,对于学习动力、学习效果都是有影响的。我开始教老师如何用精要主义的思维,整理自己的课程界面,使之简单明了更有利于学习。


深港·访谈 | 在信息过剩的时代,他教你如何学习

方柏林的学习四法


1

克服“干货饥饿症”


“干货饥饿症”的表现为:收藏了一堆材料没看,但继续囤积;喜欢阅读、收听、收看他人咀嚼过的二手知识,以扩充自己的所谓“知识面”;听到某个新概念新名词新领域,觉得周围人都在说,唯恐自己落伍也要去追,哪怕对自己的未来和成长并无助益。


克服“干货饥饿症”的办法是养成反省的习惯,了解自己需要学什么,不需要学什么,要对自己的进程时刻观察,适时矫正。另外,我们要用对待手机流量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不能让过多“干货”占用我们注意的流量和学习的内存。“Only Handle It Once”,对于网络上的丰富资源,要么学进去,要不删掉,不要缓存。对可能有用或可能没有用的东西,就不要过多占用注意力。


“求知”应逐渐让步于“求解”

2

方柏林认为,知识可以分为脑子里的知识(knowledge in the head)和世界上的知识(knowledge in the world),有些知识一辈子只用一两次,没必要花一两年时间去学习。很多知识其实只是信息而已。


大家首先要对学习什么心里有数,随着年龄增长,“求知”应逐渐让步于“求解”,也就是你带着解决具体问题——不管是个人问题、社会问题、哲学问题——的态度去学习,你的学习会踏实得多。在你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有的知识需要记住,记住他们则可以查阅、粘着、生成别的知识,如词汇量和语法对于学外语的人来说无法马虎。


另外一些知识可以放在外面,需要时再调用。关于信息筛选时,还得考虑信息的质量。说到信息鉴别力的时候,要看它是否新近、是否有用、是否权威、是否准确、有无目的。经不起这种测试的面目可疑的东西,流传再广也不要理睬。


3

要学会“亲自”看书


方柏林是个爱看书的人,他自己也看了很多书,同时也鼓励大家“亲自看书”,不需要谁给你总结“满满的干货”。不要像饿汉吃自助餐那样去看书,只想管饱,最后撑死,得不到享受。消化、吸收、改变才是王道。


看书应该有一点庞杂,不能坐井观天于自己的领域。同样的原则,可以平移入不同的领域。同样的事件,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解读。融会贯通,是我们能够不断总结,并在接触和应用中微调。


不过有时候“融会贯通”也非常危险,也就是把在某个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结论,挪移到完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熟悉的幻觉,“熟悉的地方无风景”,人会目空一切,看不到新的问题、挑战和机遇。


寻求终身学习之道

4


“终身学习”是《过剩时代的学习》一书中的最后一章,方柏林希望人们可以摆脱学校教育的狭隘教育观,而从方方面面告诉他人如何把学习的理念在时间上延长至终身,而不是从幼儿园到大学的那些年。从范围上,学习本应脱离学校的围墙,诸如“家务、打工、作息、户外活动”等都是学习。


“终身学习者”需具备哪些素质?能时刻反省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管理自己的目标和手段,清晰了解并驾驭自己的情绪,善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访谈预告



若我们把目光转向数千年前的传统中国教育,古代圣贤对“为什么学”这个问题早有思考。


纽约市立大学荣休教授李弘祺在《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一书中得出了这样的体会:传统中国的教育乃是“学以为己”的理想与实践之间辩证发展的过程。


三千年来,中国人读书的基础或理想无不是从修身开始。反观今天的教育,过于强调社会效用和知识效用,“为己之学”则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看完方柏林的精彩访谈,自然也不可错过下一期李弘祺谈何为“为己之学”了。


深港·访谈 | 在信息过剩的时代,他教你如何学习

编辑|邓晓偲


深港·访谈 | 在信息过剩的时代,他教你如何学习

深港书评

深港·访谈 | 在信息过剩的时代,他教你如何学习

深港是起点

书评是风帆


自媒体 微信号:ii77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爱八卦,爱爆料。

小编推荐

  1. 1 时隔38年,全球最热的撒哈拉大沙漠被大雪覆盖!

    当赤道留住雪花,眼泪融掉细沙,\x0a你肯珍惜我吗?

  2. 2 民国前期的历史,丰富性与真实性长期被遮蔽

    民国前期的历史,通常被人们认为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页。

  3. 3 民国六美人: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写得一手好书法!

    民国六美人: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写得一手好书法!

  4. 4 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内心的成见

    01 何谓成见怎么样才是新的自己?从各种成见中摆脱出来的自己,就是新的自己。我们一生最大的敌人,可能就是我

  5. 5 潘安:好气啊,每天都被自己帅醒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淘历史」 来源|李梦霁(ID:limengji0628) 01 西晋,都城洛阳,阳光明媚。 一辆马拉轺车缓缓驶来。 车厢四面敞开,撑着伞盖,里面的人物尽览无余。 一位狩猎

  6. 6 两个意想不到的食材一混搭,就变成了口感惊喜的松花蛋肉丸

    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食材一混搭,就做出了这个超级好吃的松花蛋肉丸。

  7. 7 【一“孔”之见】左心室内的一场“漫天花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

    【栏目简介】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孔令秋医生是个有趣的人,喜欢琢磨临床上那些具体而微的问题、似是而非的观点。

  8. 8 新高考已来! 高一新生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选考科目?

    暗中观察默默关注一、什么是新高考选科?1. 传统高考,文理分科2. 新高考3+3,突破文理界限3. 选科带来

  9. 9 跟鬼子的王八盒子长得那么像:德国鲁格手枪真是日本手枪近亲吗?

    在我国大多数的抗日剧中,常常会看见嚣张跋扈的日军军官的腰间都揣着一只别致的手枪:由于其枪套的样式很像一只趴着

  10. 10 打脸!黄晓明被证实卷入18亿“割韭菜”大案,名下近50家公司,甚至涉及长生生物?

    前有赵薇割韭菜,后有黄晓明出借账户涉嫌股票操纵,这对娱乐圈好友不仅一起学习了表演,还一起割韭菜。

本文内容来自网友供稿,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反馈核实

Copyright 2024.爱妻自媒体,让大家了解更多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