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不一定是冠心病!关于心脏病的12个知识

胸痛不一定是冠心病!关于心脏病的12个知识

人民健康

[转载出处:www.ii77.com]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转载出处:www.ii77.com]

一切为了人民幸福

关注

胸痛不一定是冠心病!关于心脏病的12个知识

“身体健康是革命的本钱”,但是,在繁忙的生活中,大家往往是忙于工作,急于应酬,却忽略了身体健康这块风水宝地。其实,平时稍加注意,提早预防,健康就在我们身边。人民健康网推出《“健”识早知道》专栏,专为你收集整理平时忽略的健康知识,做您的健康智库,同您一起将健康进行到底!


关于心脏病的12个知识


心脑血管疾病堪称是威胁健康的第一杀手。但对于相关的疾病知识,大部分人要么知之甚少,要么误区不断。以下是我们总结的一些心脏疾病真相,希望读者们多了解。


1.心脏病不是随便诊断的,不是曾经胸痛过或心悸过就是心脏病,它需要有明确的诊断标准进行判定。心脏病有很多种,可以表现为血管问题、心肌问题、心脏电路问题以及心脏瓣膜问题,对应的代表疾病分别是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和心脏瓣膜病。而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都属于冠心病,危险程度依次增加。


2.心电图的ST-T段改变不一定是冠心病,一闪而过的胸痛一定不是冠心病。冠心病的诊断还需要结合症状、心电图、心脏超声等结果,最终的金标准是冠脉造影。


3.典型的心绞痛由运动诱发,持续数分钟,位于胸骨后,可有上肢、牙齿等部位的放射痛,超过30分钟的持续胸痛需要怀疑心肌梗死,应立即就医。持续疼了几周或几个月的胸痛不是心绞痛,持续只有1秒钟的更不是心绞痛。


4.怀疑心肌梗死时,不要硬撑,按压穴位、吃丹参滴丸也用处不大,必须赶紧去医院,不要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如果明确了急性心肌梗死,评估好了风险,必须早做决定,不能在等待中让心肌彻底缺血坏死。与其找七大姑、八大姨询问意见,不如认真听取接诊医生的建议。


5.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植入支架是为了挽救生命,而不是为了赚你的钱。进口支架和国产支架主要差别在价格上,从临床上使用的效果看,在血管再通和并发症方面并没有差异。


6.如果放了支架,就要乖乖吃抗血小板药物,虽然它们会增加出血风险,但这与支架内血栓形成相比,都是小事。此外,支架不是保险,放了支架也不是万无一失,该控制的血压、血糖、血脂还是要控制,该戒的烟还是要戒。记住,放支架不是为了让你为所欲为。 


40岁前患高血压,心脏病风险高


近期发表在《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上的两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40岁前患有高血压的人,日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高血压新指南,为高危人群设定了一个较低的血压阈值。新指南中,1期高血压始于130/80毫米汞柱,血压高于140/90毫米汞柱时,被推定为2期高血压。


美国杜克大学研究人员对近5000名参试者进行追踪调查。研究初期,参试者平均年龄36岁,白人和黑人各占一半。在19年随访期内,有约230人患上了心力衰竭、中风或心脏病发作。分析结果显示,年轻时就患有1期和2期高血压的人日后患心脏病或中风的风险高出约3.5倍。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医院对250万年轻人进行追踪调查。研究初期,参与者平均年龄31岁。在平均10年的随访期内,共发生近4.5万例心血管事件(心脏病或中风)。研究人员发现,与血压读数正常的同龄人相比,有1期高血压的参试者患心脏病或中风的风险高出25%。对于2期高血压患者,男性该风险上升76%,女性上升85%。


研究人员指出,长期服用降压药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建议还不到40岁的高血压患者通过加强锻炼、改善饮食等方式控制血压。 


心跳快慢不能与心脏病划等号


心跳频率是评判心脏状态的基本指标之一。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静息心跳次数在每分钟60~100次属正常范围,超出100次或少于60次,都被认为是非正常状态,医学上分别诊断为“心动过速”和“心动过缓”。但心跳偏快或偏慢能预示患了心血管病吗?


众所周知,除疾病能改变心跳频率外,还有很多情况可以造成心跳速度的变化。比如,人在运动时比安静时心跳要快些,女性比男性心跳得快些,儿童比成年人心跳快些,运动员因为经常锻炼,心跳有时可以达到每分钟50次左右,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


心率指标的所谓“非正常”,有些也确实与疾病有关,但不可一概归类为与心脏疾病相关。以心跳每分钟超过100次,即“心动过速”为例,它并不是病名,而是一个症状。心动过速分生理性、药物性、病理性三种,除了心脏本身有病,如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心肌炎、心力衰竭等,其他原因如贫血、发热、急慢性感染、休克、甲状腺机能亢进,煤气中毒等,也会引起心动过速。正常人在运动、重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兴奋、焦虑时,服烈酒、浓茶、浓咖啡或吸烟过多以及服用了某些药物等,都可使心跳加速。


“心动过缓”或者“心跳过慢”的病因也很多,分病理性及生理性两种。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者,心率及脉搏每分钟50~60次属正常现象,不用治疗,常见于正常人睡眠中或体力活动较多的人。而冠心病、心肌病以及老人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病变引起的心跳变慢,有时每分钟只跳30次或40次;迷走神经功能兴奋,可对心脏起到抑制作用,令心跳减慢;服用某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利血平、胍乙啶、吗啡、洋地黄、奎尼丁、利多卡因、乙胺碘呋酮、异搏定、新斯的明、..等,则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机能减退、阻塞性黄疸、颅内压增高、高血钾、碱中毒、抑郁症等,同样会影响到心跳速度,造成心动过缓。


因此,简单地以心跳快慢来判断是否患有心血管病不可取。患心血管病可以影响到心跳快慢,但心跳快慢不能说明一定是得了心血管病。同样,心率一直偏快的人也未必比其他人更易得心脏病。 


耳垂上出现皱褶?可能是心脏病的前兆


中国人觉得“大耳朵有福”,特别是耳垂大的人,都觉得这样的人活得长。但是,如果耳垂上有一道印记的话,却可能是心脏病的预报。


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一例有趣的病例:一个59岁的男性高血压患者,发作心绞痛,但是心电图没有明显异常。通过做冠脉造影,发现他的冠脉已经严重狭窄,于是做了两枚支架以回复冠脉的血液供应。有趣的是,这个人的双侧耳垂都有皱褶,而这种长在耳垂上的“皱纹”,其实已经是心脏病的提示了。早在1974年,这本杂志就刊登过类似报道。


后来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耳垂上出现皱褶,可以预测冠心病,一个耳垂有皱褶时,冠心病的风险增加33%,两个耳垂有皱褶冠心病风险增加77%,也就是说,两个耳垂上都有皱褶时,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更高。之所以有这样的联系,与衰老导致供应耳垂的微血管出现问题,而使周围组织退化有关。


(来源:人民健康网综合)

胸痛不一定是冠心病!关于心脏病的12个知识
自媒体 微信号:ii77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爱八卦,爱爆料。

小编推荐

  1. 1 命悬一线的危急关头,请像SEVEN一样做这些动作!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 生活中,也许我们遇见过这样的突发状况,有人突然倒地,心脏骤停。 虽然很着急,但除了拨打120等待救护车的到来,我们似乎也帮不上什么忙…… 然而事实并非

  2. 2 “吃错盐”也会患重病?中国疾控专家告诉您其中缘由~

    点击上方 “中国疾控动态” 可订阅哦! 厨房中朝夕相处 您却可能并不了解食盐 吃盐应该注意啥? 常见的用盐“雷区”您中招了吗? 今天将为您揭秘吃盐“背后那些事 ” 近日, 中国

  3. 3 肺气囊、肺囊肿和肺大疱到底是哪跟哪?

    导语 从病理和影像学特点入手了解肺气囊、肺囊肿和肺大疱。 1 肺气囊(pneumatocele) 病理 肺气囊是指肺内充盈气体的薄壁腔。通常由急性肺炎、创伤、或烃流体吸入等引起,常为短

  4. 4 17岁少女抽出粉红色血,休克送进ICU!她的这个坏习惯很多人都在犯!

    导读 小钱17岁,半个月前因腹部剧痛而昏迷休克被送往医院抢救,命悬一线。 让人震惊的是医生抢救时从她身上抽出的血液,竟全是 粉红色 的 。 17岁女孩天天吃垃圾食品 突然昏迷休

  5. 5 48岁女教师和闺蜜吃饭,突然倒地身亡!冬天这病又普遍又凶险,致死率极高

    把FM1007福建交通广播设为星标 让1007陪伴你 来源: 生活报(HLJ_SHB) 转载已获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随着天气越发寒冷,昼夜温差增大,强烈的冷热交替让脑血管备受考验。近日,

  6. 6 为什么癌症发现都是晚期?因为很多中国人都在假装查癌!其实压根没做对!

    健康时报 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最新癌症数据《2017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在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达429万,占全球新发病例的20%,死亡281万

  7. 7 比烟更毒、比酒更害人:这2种食物会给你“招惹”不少病

    该文为原创作品,抄袭视侵权举报 有害人体健康的东西,烟酒必属其列然而大家可能不知道,还有一些生活常见的食物,也是很容易危害人体健康的,却被很多人忽略了。 那就是:盐

  8. 8 辉瑞普瑞巴林专利延长6个月!赢得儿科独占性权利!

    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PDB数据库的统计数据,Lyrica销售额从2015年的2.91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53.09亿美元,上市以来一直保持着高增长状态。在辉瑞所有的产品中,它的销量仅落后

  9. 9 男性不育的基因机制!

    弗吉尼亚联邦大学主导的研究团队在男性不育领域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他们的一项新研究探讨了特定基因在精子鞭毛形成中的作用。精子的鞭毛是推动精子游动的附属物。 该论文在

  10. 10 扼腕叹息:19岁腹痛大学生,被错过的人生最后18小时!

    导语 如果你能看见这篇文章,请把它转发到朋友圈,让更多人了解更多一点! 来源:最后一支多巴胺 这个故事是我从一个法医朋友处听来的,初听时有些惋惜,再思考时有些痛心!

本文内容来自网友供稿,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反馈核实

Copyright 2024.爱妻自媒体,让大家了解更多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