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体怕挨宰?看看医生们怎么做


曾经不知道在哪看到过一句话:当你意识到身体的某个器官的存在时,常常意味着它已经病了。现在可以把这句话再延伸一下:当你意识到某个器官有病时,它可能已经病得很严重了。
[好文分享:www.ii77.com]

 

[本文来自:www.ii77.com]

为了不让自己死得不明不白,这就需要查体

 

查体与看病不同,人们有非常大的自主性。现在查体的选择也非常多,从项目上看范围极广,可以从你的头发梢一直查到脚后跟。当然价钱的范围也大,从几百到几万的都有。各种机构林林总总,大的、小的、公立的、私立的、各种套餐、优惠……简直眼花缭乱。


由于绝大多数人是不懂医的,所以当你翻开查体的套餐目录时,你就会发现前面说的自主性其实没有啥实际意义---自己原来真就是一只不折不扣的肉鸡。

 

挨了宰,还都是自己选的。

 

举个例子:现在有个非常时髦的检查项目,叫PET-CT,是一种主要针对肿瘤的检查手段。这个检查不仅很贵,而且有较强的辐射性。但是一经引进,它就被红红火火地推广开来。当时的广告很多,用词也大多非常抢眼,记得有个广告曾说它是:生命的雷达!

 

到现在,这个检查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检查之王”,很多地方的查体项目里都有它。

 

其实早在2011年底,卫生部就在一份文件中提出要规范使用PET-CT,要求其检查阳性率不低于70%。而在实际工作中,各医疗机构通过PET-CT体检查出癌症的比例均不超过2%。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做PET-CT的人,都是肉鸡。

 

其中的原因我就不明说了,说多了怕别人打上门来。现在言归正传,费而不惠的检查我们是一定要避免的,那么我们最需要的查体项目是什么呢?

 

先看下面几张图:


查体怕挨宰?看看医生们怎么做

查体怕挨宰?看看医生们怎么做

查体怕挨宰?看看医生们怎么做

查体怕挨宰?看看医生们怎么做


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世界上不同收入层次国家的十大死亡原因分布图,其实它们也可以跟我们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进行对应。

 

看完这几张图之后可以大致得出这样的推论:

 

1、最要命的病大多集中在心脑血管系统、呼吸道和消化道上。也就是说这三个方面应该是查体的要点。

 

2、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高,心脑血管疾病和肺癌的发生率逐渐增加。这说明吃、喝、抽、懒等“富贵”习惯对身体的损害较大,有上述恶习的人要注意查体。

 

3、高收入国家的癌症发生率逐渐增高,这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该类人群平均寿命比较长。所以年龄大的人应该更加注意癌症的筛查。

 

说得再简单点: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和呼吸道消化道的肿瘤,是查体重点里的重点。

 

不过,这些重点同时也是查体市场里的重灾区。许多查体机构都号称有“无创”、“快捷”、“全面”、“准确”的办法,尤其是有些机构还兼有医疗功能,你只要一去查体,就能发现“病”……

 

这样的套路很唬人,不要说多数人不懂医,即便粗通医道的人也容易被忽悠进去。

 

那么医生们自己会怎么做呢?

 

简单地说,他们都会用最直接的办法来查体,也就是首选“看得见、摸得着”的办法去发现问题。

 

这就像在山里找老虎---如果我们怀疑山里有老虎,最简单准确的办法就是看见它,或者看到它的粪便或者爪印,这是最准确的方法。用分析空气中老虎味道的办法当然也行,但是不准确,因为用这个办法你有可能找到老虎,也可能找到野猫,更多的可能是啥也找不着。

 

比如查肺部,应该直接做胸部ct(平扫就可以);如果查胃、肠道,就直接做胃、肠镜;如果查甲状腺、乳腺和腹腔其他脏器(肝胆胰脾等)之类的,就首先做B超……诸如此类。

 

要查心血管问题,首先会进行血液的生化检查,把血脂血糖之类的问题摸清楚,因为绝大部分心血管问题都是胡吃海塞抽烟喝酒惹的祸,而这些问题最初都可以在血液内发现端倪。此后的检查依次是心电图,超声,冠脉ct,介入造影等等。

 

注意到了吗?以上项目全都是是非常具体、非常确切的检查,有问题就是有问题,没问题就是没问题,一般不会告诉你:“可能……”

 

不要太依靠所谓“一滴血查癌”之类的噱头项目。这些项目听起来不错,但实际上远不是那么回事。查体不是搞科研,一定要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去解决最大的问题。

 

经常有人会问什么年龄开始查体最合适,其实我们在没出生时就已经开始查体了,所以这个问题不算是问题。真正要紧的是要做到有规律地查体,尤其是生活上有“恶习”的人,要更加注意。

 

比如做胃肠镜。一般来说中年以上的人3-5年做一次就可以,但对于那些有高危因素(不良饮食习惯、吸烟、有胃癌或其他肿瘤家族史、有消化道息肉病史等)的人来说就需要每年复查。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额外注意一下:查体是为了保持健康,而保持健康则是为了高质量地活得长久。鉴于目前任何研究都没有发现有什么长寿基因,所以,能够决定自己的寿命的主要还是生活习惯。至于那些长寿家族,其实他们家族遗传下来的并不是什么长寿基因,而是生活习惯。

 

所以,查体只是保健的第一步,如果查体发现了问题依然不能够改变生活习惯,那以后查体不查体其实就没多大意思了---好好攒着钱准备付医药费吧。



查体怕挨宰?看看医生们怎么做

热门文章

  1. 口袋兼职(口袋兼职是真的假的)2024-05-08
  2. 如何开通君弘一户通(君弘一户通手机版)2024-05-08
  3. 脊柱侧弯的成因、评估及康复手法,都在这里了!2024-05-08
  4. 63岁大妈确诊肠癌,儿子哭着求她治疗,大妈拒绝:活一天是一天2024-05-08
  5. 国企有房有车的男孩 | 编制内老师相貌漂亮的女孩来相亲『相亲微一下509期』2024-05-08
  6. 欧洲主要股指集体收涨,德国DAX30指数涨1.43%2024-05-08
  7. 造梦西游4法宝怎么得到(造梦西游4法宝获得)2024-05-08
  8. excel合并单元格快捷键(excel合并单元格快捷键设置)2024-05-08
  9. 刘惜君不带罩照片(刘惜君不带罩照片)2024-05-08
  10. 打造教师成长“孵化器”,我们这二十年→2024-05-07
  11. 用象征手法写一段话(用象征手法写一段话150字)2024-05-07
  12. 格力空调售后(格力空调售后服务电话24小时人工)2024-05-07
  13. 蔚蓝生物:公司在合成生物领域尚不具备产业化条件2024-05-07
  14. 戴眼镜小姐姐(戴眼镜小姐姐)2024-05-07
  15. “五一”假期安全提示2024-05-07
  16. 什么是压声怎样做才能压声(什么是压声怎样做才能压声)2024-05-07
  17. 贪得无厌什么意思(贪得无厌什么意思简单解释)2024-05-07
  18. 情愿被骗也要汇款?这种忽悠人的套路千万要警惕!2024-05-07
  19. TCL中环:拟使用不超100亿元自有资金购买理财产品2024-05-07
  20. 华菱精工:公司控制权拟变更事项终止,捷登零碳仍系第二大股东2024-05-07
自媒体 微信号:ii77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爱八卦,爱爆料。

小编推荐

  1. 1 患者教会我如何成为一名医生

    从“病人教会医生”所想到的 我的老师冉品诊教授说过一句话,“医生是病人教会的”。四十多年了,在学医、行医的历程中,这一句话时刻都在我的脑海中回荡,随着时间的流逝,

  2. 2 得了糖尿病该怎么吃?

    吃,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真是个头疼的事儿。吃多了,血糖过高,吃得太少,有可能发生低血糖以及营养不足的情况。面对美味,这个也不敢吃,那个也不敢吃,为了血糖稳定,好像

  3. 3 陪人看病自己却查出癌症!细数那些隐匿的「哑巴癌」

    明明是陪同看病,自己也心血来潮的做了个检查,没想到还真查出了问题,还是不小的问题…… 张先生( 40岁出头 )的哥哥今年50多岁,因为最近总是有胃胀气、胃痛等胃不适的感觉

  4. 4 苏州爸妈们注意了!流感高发季来了,可以提前给你家宝宝做这件事…

    还没好好穿秋装 下周的气温就直接奔着10℃以下去了 小编身边就有许多得了流感的小伙伴 不过这样的季节里 深受其苦的还是家里的宝宝 这一波肺炎来势汹汹 儿科小病号们又扎堆了…

  5. 5 入睡困难吃它、容易醒吃它、睡眠差吃它,一吃一个准!

    很多人都有失眠的情况,要么很难睡着,要么随便一点声响就容易醒来,要么睡了一晚身体更累更疲乏。 其实,失眠并不单纯是睡不着,而是身体某些部位出现问题的表现。 其实失眠

  6. 6 重庆公交坠江,一段悲剧背后的启示:请远离情绪垃圾

    备受关注的 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的原因 终于迎来了答案 ▼ 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 致车辆失控 一起争执,15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消逝!在为逝者哀悼的同时,小编不禁感慨, 如

  7. 7 胺碘酮:急诊“万金油”里的陷阱

    胺碘酮注射液是急诊医师的一件重要武器,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稳定而有效,药物不良反应少,可以改善远期预后,最近十几年一直是心律失常界炙手可热的「大明星」。 「万金油」胺

  8. 8 感冒能吃鸡蛋吗?呼吸科医生来告诉你真相!

    作者:王生成 来源:医脉通呼吸科 近一段时间,天气变冷,且昼夜温差变化较大,感冒的人很多。对于感冒,很久以来民间一直流行着这样的一种说法——“感冒不能吃鸡蛋”! 这

  9. 9 【南汇新闻】27岁小伙被钢筋刺穿身体,周浦医院全力救治助其康复!

    在三个月前,建筑工人小张不慎从高处坠落,被一根4厘米粗的钢筋穿过身体,悬挂在半空中,生死未卜。小张被紧急送到浦东新区周浦医院后,先后经历了手术关、出血关、感染关和

  10. 10 浅谈血浆置换和免疫吸附在神经科的运用

    作者:Tsai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18年10月1日,万众瞩目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正式揭晓,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 (James P. Allison) 和日本科学家本庶

本文内容来自网友供稿,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反馈核实

Copyright 2024.爱妻自媒体,让大家了解更多图文资讯!